基因检测的三大误区
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基因检测已经被广泛用于指导健康管理,从而对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据报道,曾经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乳腺癌、肠癌等疾病的发病率已经降低了50%以上,这样既保证了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也为家庭和社会节约了大笔的医疗费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患病之前的日常保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因检测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但是目前普通民众对基因检测的认识也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对检测结果理解的误区
基因检测的结果往往是以患病的高低风险表示出来的。检测结果的高风险人群,仅表示该类人群属于该疾病的易感人群,在有害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比正常人群更有可能患上该种疾病,并不代表一定会患有该疾病。例如,携带乳腺癌基因BRCA1基因的人有80%的机会在65岁的时候患乳腺癌。如果这种基因的携带者从年轻的时候就做乳腺B超检查,发现可以转变成乳腺癌的病变及早切除,可达到预防乳腺癌的效果。所以检测出携带某种易感基因并不是说已经或一定得这种病,只要通过采取一些积极的干预措施,就可有效地避免将来可能发生的疾病。如果检测结果是低风险人群,仅表示您属于该疾病的易感性低,并不代表您永远不会患病,您在日常生活中,仍需注意外界有害因素的影响,例如:如果您检测结果是肺癌的低风险,并不代表您可以放心地吸烟,您仍须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误区二:与常规体检类似
疾病易感基因检测与常规体检对疾病的预防都能起到作用,但二者反应的是不同的阶段。基因型是一个人特有的,不同于它人的基因密码,基因型本身不引起疾病,但是某些基因型对特定环境因素非常敏感,进而增加疾病发生的风险。基因检测是在没有发病的情况下,预测将来可能会患什么疾病,基因检测是主动预防疾病的发生;而常规体检是检测已经发生的疾病以及疾病到达的程度。常规体检虽然能够对某些疾病进行早诊断,但无法在发病前预知,所以在疾病的预防上传统体检十分被动。现实中往往很多疾病无明显征兆,但一旦发病,现代医学往往束手无策。而基因检测,则能够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向你发出风险预警。
误区三:基因检测是高端人群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
目前根据检测范围,基因检测可分为单项型和全基因组型。前者只检测限定范围内的基因已知位点,这些基因作用功能清楚,结果评价明确,是检测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目前已经在欧美广泛应用于患病风险预警、围产期遗传病筛查、人工受精胚胎筛选、临床诊断、以及法医学身份确认等多个方面。国内开展的基因检测服务也主要以单项型为主。而且有些疾病的基因检测在一些三甲医院也广泛推广。基因检测的价格也随着检测技术的成熟而不断降低,在某些医院500元左右就可以做一个药物性耳聋的基因检测。全基因组型虽然可以获得被检测者的全部遗传信息,但检测费用目前仍然非常昂贵,主要应用于研究领域,还没有得到大众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