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好,请您在体检前,填写一份健康调查问卷。”同往年一样,陈凡按期到县级体检中心做一年一次的常规体检。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体检前,陈凡需要填写一份健康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他个人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疾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中国每年有约6亿人参加健康体检,体检质量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检前、检中、检后进行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健康体检质量控制十分重要。”挂靠于湖北省人民医院的湖北省健康体检质控中心主任唐世琪解释道,通过问卷内容,能让医生初步了解体检者的基本健康状况,有助于在体检过程中精准地发现体检者潜在的健康问题。而健康体检问卷只是健康体检标准流程中其中一项内容。事实上,从检前的信息采集到检中的项目操作,再到检后的报告解读与健康指导,整个体检过程,都有一套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这个标准贯彻到省、市乃至乡镇体检机构。因此只要把好医疗质控这个“大门”,无论在县市甚至乡镇,群众都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让大病不出县
近年来,湖北省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23年,湖北省卫健委在发布的《湖北省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中要求,利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湖北是一个医疗大省,但并不是医疗强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县医院带头作用不强、基层服务能力较弱、人才队伍不充足是湖北省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湖北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吕长兵谈到,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医疗质量标准化管理,是解决县乡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提升医疗能力、缩小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级医疗机构的差距、实现同质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几年前,嘉鱼县人民医院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托管,作为嘉鱼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张卫兵深有感触。在当时,很多老百姓不愿意在当地看病,对当地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不够信任,彼时,医院的转诊率高达34%。“医疗质控是患者的生命线、是医务工作者的底线。”张卫兵认为,只有实实在在把这条生命线守住,才能帮助老百姓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的愿景。
医疗质量控制是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手段减少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它包括对医疗服务人员的资质、技术操作、设备设施、诊疗流程等多方面的监管和评估。用吕长兵的话来说,医疗质控是用一把标尺、一套标准作为行为准则,对医疗服务全要素、全流程和结果进行管理与控制,以实现医疗质量系统改进、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该手段达到医疗质量同质化,让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保障服务。
打通区域壁垒 质控形成一张“网”
根据上述《方案》要求,到2025年末,湖北省将设置完成不少于70个专业的省级质控中心;不少于20个中医专业的省级质控中心;不少于600个市级质控中心,不少于200个市级中医质控中心。质控工作逐步覆盖住院日间、门(急)诊等全诊疗人群。
“要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首先要推动“织网行动”、织密一张网,那就是要建立湖北省、市、县各级医疗质控中心。”吕长兵打了个比方,各级质控中心的建立,就像织成湖北省质控系统一张巨大的“网”,每个基层医院通过这个四通八达的网络通道,从上至下地接收到阳光和雨露、知识和养分,让基层医院能够茁壮成长。
2025年2月21日上午,宜昌市、神农架林区皮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甲状腺乳腺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成立,这两个联合质控中心是全国首次跨区域成立的联合质控中心。
“神农架林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和特殊,医疗资源相对短缺,部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面临一定困难。”据神农架林区卫健委医政科科长李果介绍,在湖北省皮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甲状腺乳腺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议下,通过湖北省质管办统筹协调,借助宜昌市的医疗资源,实现了跨区域联合质控中心的成立。
联合质控中心的成立,意味着神农架林区的医疗质量将登上一个新台阶。李果说,神农架林区目前只有一个二级甲等医院,联合质控中心成立后,将给林区医疗机构的诊断、服务等方面带来新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让皮肤科和甲乳外科有了三级医院的诊疗标准,同时通过联合区域质控专家的技术培训、指导帮扶、监督检查等措施,极大的提升了皮肤科和甲乳外科的诊疗水平。李果称,今后,林区患者不需要长途跋涉到外面去就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有问题解决问题,有困难解决困难,我们希望将质控中心的网越织越密。”吕长兵说道。奔着这个目标,2024年,在湖北省质管办的推动下,天门、潜江、仙桃不等不靠,积极响应,在原先的基础之上,纷纷成立了一批新的质控中心。随后,十堰新成立12个质控中心;宜昌新成立8个质控中心;荆州新成立8个质控中心;鄂州新成立13个质控中心……
精准对接需求 用好质控指挥棒
2024年下半年,湖北省质管办在完成对该省17个市(州)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专项调研后发现,部分市(州)卫健委“织网行动”推动不够,对本级质控中心的管理、指导和支持不够;一些市级质控中心在资金保障、人员培训、检查督导、民营机构覆盖方面存在短板。
“经调查,问题主要源于医疗质控工作目标不够明确,开展工作时盲目无序、缺乏方向;此外,对基层医疗机构需求掌握不足,医疗资源有信息差。”湖北省质管办工作人员高欣说,针对发现的问题,湖北省质管办创新工作方法,统一协调省级质控中心下基层计划以及统一协调基层医疗机构质控工作需求。
这个被他们称为“双向统筹”的工作法,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质控的工作效率,并精准对接各层级的质控需求。
“我们把所有可以调派的专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筹调派。湖北上千家基层诊疗机构,不管是学科发展需求、人员培训需求还是质量提升需求,我们都可以做到精准对接。”湖北省质管办工作人员杨智多说。
据杨智多介绍,“双向统筹”分两个方向形成闭环。首先由湖北省质管办将《市县医疗机构对各省级医疗质控中心质控工作需求意见征集表》发送至各市县医疗机构,并将其反馈至各省级医疗质控中心;随后,湖北省质管办定期收集各省级质控中心下基层工作计划,包括下基层培训、调研、督导等内容,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筹梳理并拟制表格,以省卫健委OA政务系统发文至相关市(州)卫健委及医疗机构,对各省级质控中心的基层指导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双向统筹”,弥补了以往质控下基层工作存在的单兵作战,信息瓶颈等工作短板,实现了工作模式“变单向为双向;变无序为有序;变分散为集中;变被动为互动”的四大转变,努力开创质控下基层工作有计划、有反馈、有督导、有落实、有效果的新局面。
孝感市卫健委副主任胡伟清表示,有了“双向统筹”工作法做指导后,工作目标更清晰,流程更顺畅了。“原来是省级质控中心单方面制定质控工作计划,而现在是按需对接、精准对接,”她说,现在基层医疗机构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督导培训,变为现在的主动联系需求,工作主动性都变高了。
截至2024年12月,湖北省质管办已完成5次省级质控中心下基层计划统筹协调工作。在此过程中,累计收集并梳理了49个专业省级质控中心的下基层工作计划,省级质控中心参与省质管办下基层计划统筹工作的比例达到70%;下基层对象覆盖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累计涉及126家医疗机构,其中涵盖30家县级医疗机构、9家乡镇卫生院。另一方面,省质管办在2024年底,面向17个市(州)卫健委及市级质控中心分别征求对省级质控中心2025年度下基层的具体需求,在半个月内,共收集到104家市县医疗机构超1000条质控需求,涉及67个专业类别,内容涵盖质控督导、专题培训、质控指标解读、义诊等。
优质资源下沉 基层医疗得到提升
湖北省泌尿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双向统筹’这一重要举措,为湖北省泌尿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工作推进注入了全新动力,切实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湖北省泌尿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叶章群说道。
据叶章群介绍,湖北省部分地区的泌尿外科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此前在组织专家团队下基层进行检查督导时,常常因为基层医疗机构事务繁忙、对质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配合度并不高,现如今,这种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由湖北省质管办集中向各市州卫健委及医疗机构发文,这一举措赋予了湖北省泌尿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下基层行政上的支持,使得基层更加重视质控工作,配合度大幅提高,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开展督导检查、帮扶以及培训等工作后,真正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在湖北省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志坚看来,“双向统筹”实现了一场省级医疗资源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奔赴”。湖北省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根据他们的调研,湖北省部分地区的心血管内科医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基层医疗机构问题尤为突出。从技术层面来看,基层的心血管内科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面对复杂的心血管病症,如严重的冠心病合并多种并发症、复杂的心律失常等,基层医护人员往往难以应对。“‘双向统筹’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为基层医疗机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科室布局。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陈志坚说,通过这一工作机制,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基层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的具体需求。比如,有的基层地区冠心病患者较多,但相关诊疗技术相对薄弱,湖北省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就针对性地调整培训计划,增加冠心病诊疗技术的培训内容,派遣这方面的专家进行重点帮扶。他认为,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有了这种‘闭环’模式,不仅让基层医院能‘背靠大山’,提高诊疗水平,还能让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在提升空间上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工作更有热情更有动力。
“通过省级质控中心对市州质控中心及医院的检查督导、数据收集、分析以及反馈,让基层医院知道诊疗过程中规范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差距在哪里,努力方向在哪里,”嘉鱼县人民医院院长张卫兵说,“双向统筹”不但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目标,还可以从技术、服务、管理上,“向上”寻求帮助,从而让基层医疗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
在“双向统筹”思想的指导下,湖北省质管办还对每年纷繁复杂的文件进行了“精文减会”,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发文量累计减少了70%。
“湖北71个省级质控中心,每年要发成百上千份文件,现在一整年的工作沟通信息用10个文件就能解决问题。”据吕长兵介绍,每个省级质控中心几乎每年有两次培训,两次督导和多次学术交流以及日常事务性的沟通,因此形成了成百上千份的文件。而自2024年7月起,经过湖北省质管办重点工作集中统筹,收集一次发一次,现在全一年只需要发文10个。
“双向统筹”工作法不但提高了医疗质控的效率,还减轻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负担。国家卫健委医政司相关人士对此工作法做出了高度评价。湖北省卫健委相关人士对此的评价是,“按需下基层,精准做质控”,既有序做好了质控,又切实减轻了基层负担。
2025年,湖北省质管办将着手把“双向统筹”工作法进行深入推进,目前正在着手进行多学科联合组团下基层质控工作,解决占用了基层医疗机构大量时间用于接待的问题。根据统筹调配,将多门相关学科进行联合组团质控,如心血管专业将心内科与心外科组团;再如心血管与麻醉跟药学、医疗信息学进行合作,组团式对接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联合质控、联合督导、联合培训,减轻基层压力。“深化‘双向统筹’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吕长兵说,“双向统筹”就是在双向调节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不断深入的过程,为加快提升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提供持续性动力。